【简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共1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在此,感谢网友“jiang120”投稿本文!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
旅游业是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也是改革开放后的新兴产业。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可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突破都是我国旅游业的一大进步。旅游业的发展是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某个程度上也可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对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出现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更新变革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1、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几点问题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在体制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欠缺,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改进和强化,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独特的旅游管理系统,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1]。
1.1产业结构失调
因为很多地区过度开发,旅游业结构开始严重失调。第三产业的比重过大,而忽视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不利于当地的协调和谐发展。像是南方很多城市,过度追求旅游景点的开发,而忽视了很多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出现了很多小城人满为患,但是交通、安全问题隐患重重。
1.2缺乏规范化的系统
因为很多地方的旅游业缺乏统一管理,而使得当地的很多旅游资源白白浪费,丧失了很多可以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机会。很多城市存在争抢旅游景区,强制包揽游客等行为,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地的旅游总体效果,难以获得游客的认可。
1.3存在不良竞争
很多小城市的人素质较低,因为旅游业的突然发展,而产生了哄抢景区地点,恶意竞争的行为,有很多邻里为了竞争游客而反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这是十分恶劣的不良竞争行为,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有秩序发展,并且严重影响了当地建立起来的旅游形象。
1.4景点管理无序
旅游景点在有秩序的管理之下才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很多地区,因为过度竞争,景区管理混乱,有关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很多不良现象充耳不闻。致使当地的旅游、经济各部分的发展混乱不堪,严重影响了城市服务能力的提升[2]。
2、变革旅游管理体制机制
针对以上各种问题,需要创新改进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并且政府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让很多旅游景区在政府有目的有计划的管理下发展。
2.1有计划的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整个旅游管理体制的支柱,良好的产业结构可以平衡各个产业之间的发展,平衡当地旅游业的结构。政府需要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游客前来旅游时,能够获得高质量的享受,从而逐渐提升当地的整体形象。
2.2建立互相制约的管理模式
很多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存在着被“独占”的情况,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没有可以互相分权,互相制衡的管理体系。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平衡,有监督系统,有评价系统,在各个权利的相互制约中建立一个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这也是很多地区需要做到的发展旅游业的基本原则。像是旅游业宏观管理的决策权、领导权,需要交由国家管理,而属于地区方面的'管理,则需要交由地方政府,只有合理的分配不同权利,才能促进当地旅游的协调发展。
2.3促进正当竞争
不正当的行业竞争会使得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受到阻碍,政府需要适当的进行管理,针对不正当竞争的情况找当地旅游负责人商谈,合理分配旅游资源,使得每个人都可以适当经营旅游周边行业,在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要维护游客的自身利益,而不能仅仅为了谋取私利而牺牲了游客的利益,像是肆意哄抬物价,欺骗游客等行[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为需要极大的改观。
2.4成立区域旅游业维护小组
想要创新一个地区的旅游业,不仅仅需要政府的宏观管理,而需要多种不同类型体系的建立。建立当地旅游业维护小组可以通过不同的侧面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业纪律。政府不是建立旅游业维护小组的主体,但是需要提供有必要的支持,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利益关系,尽全力维护当地的行业纪律和旅游治安。
3、结语
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政府与当地负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建成。当然,进行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还需要一定的时机,在合适的时机促进管理体制的更新和创新,长此以往,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必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
摘要:应急管理体制是否健全对于减少事故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应急管理体制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机构设置、工作程序、参与主体、组织指挥模式、应急计划、技术支撑系统等几个方面对美国、日本和我国目前应急管理体制进行分析,揭示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结合应急管理发展专业化的`趋势及我国目前的国情,以统一指挥、科学决策、快速反应和联合行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为目标,从组织机构、运作机制、法制建设、预案体系建设和技术支撑体系5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发展对策,并对该应急体制下的应急运作机制做了相应研究.有关研究成果将对我国目前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意义.作 者:张新梅 陈国华 张晖 陈清光 颜伟文 zhang xin-mei chen guo-hua zhang hui chen qing-guang yan wei-wen 作者单位:张新梅,陈国华,zhang xin-mei,chen guo-hua(华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研究所,广州,510640)张晖,陈清光,颜伟文,zhang hui,chen qing-guang,yan wei-wen(广东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所,广州,510620)
期 刊: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isticpku journal: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年,卷(期):, 16(2) 分类号:x923 关键词:应急管理体制 问题 发展对策浅谈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 旅游管理 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旅游的发展,旅游业和电子商务结合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研究当前旅游业中电子商务的应用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功能简单、公众对网络安全缺乏信心、以及电子商务人才匮乏等。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高我国旅游总体水平、提高我国旅游企业竞争实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级生活质量心理诉求的发展,旅游业规模正在逐年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全球旅游电子商务连续5年以35%以上的速度增长,一度占到全球电子商务总额的20%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我国旅游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有着典型的意义。
1 旅游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背景
1.1 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电子商务泛指一切通过电子方式开展的贸易活动。旅游电子商务是指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化网络所进行并完成的各种旅游相关的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综合服务活动。
1.2 旅游电子商务的特点:旅游业是典型的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是最适合应用电子商务系统、提高顾客服务水平的行业之一。在旅游业中应用电子商务,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旅游电子商务具有三个特性,即聚合性、有形性、服务性。网络时代,电子商务营运成本低、用户范围广、无时空限制、能同用户直接交流。这无疑能提高顾客满意度,赋予旅游业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1.3 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在欧美发达国家,旅游电子商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是整个电子商务领域最大、最突出的部分。我国旅游电子商务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网民登录旅游网站仅限于携程、e龙旅行网几个大型网站,网民在网上旅游预订也局限于机票、酒店的预定。目前,我国旅游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总体水平很低,信息服务能力有限,国际竞争力较弱。
2 旅游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企业不重视:大多数旅行社包括一些知名旅行社都认为,目前大多数消费者依然凭借传统的服务方式选择旅游公司,因而忽视了应用电子商务系统所能带来的潜在收益。从成本角度考虑,建设电子商务网站需要较大支出以购买相关软硬件设备、引进人才,但是相应的回报却难以保障。从实施角度,电子商务是新生事物,旅游公司没有相关经验和人才,不清楚如何着手开展电子商务。
2.2 旅游网站信息匮乏:很多旅游企业即便建设了网站,网站上也只是进行一些诸如景点、旅游路线、旅游知识等介绍性的描述,还没有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在商家与顾客之间架起“直通桥”,也不能提供全面的、专业的、实用的一整套的旅游服务,不能尽显网上旅游的无限魅力。旅游网站功能非常简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站功能简单,内容更新不及时,搜索功能差,网络广告形式单一,虚拟社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网站不能给浏览者的留言予以及时回复。
2.3 旅游企业人才缺乏:目前,旅游网站信息构建所需的硬件和软件都已比较成熟。旅游网站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从业人员不但要具备较高的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知识,同时还应具备旅游专业知识、市场营销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事实上,现在缺乏既熟悉电子商务又精通旅游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正是由于人才的缺乏,致使旅游公司的电子商务不能顺利开展和发展壮大。
2.4 公众对网络安全缺乏信心:目前,影响网上交易的阻力之一就是安全问题。电脑病毒和非法闯入等均构成对电子商务网络系统的威胁。很多用户不愿意进行网上支付是因为担心网络安全没有保证,以致自己的信用卡等资料被网络黑客窃取造成损失。除此之外,就是网上做交易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用户认证程序,用户大量的隐私被暴露在网上,这使得越来越重视隐私权的公众不愿意进行网上交易。目前,在线的网上支付尚未真正解决,仍大量沿用“网上交易,网下支付”的支付模式。
2.5 电子商务信用安全有待加强:尽管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是普及率还有待加强。据调查,目前我国有网购行为的网民还局限于年轻人,广大的有经济实力的中年人并没有发展起来,除了一部分人不会使用电脑以外,更大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对电子商务信用的顾虑。如旅游公司景点描述不符,旅游团队组成夸大宣传,纪念品以次充好等。如何保证旅游公司在网络上的宣传所述属实,如何保证旅游公司本身的信用,成为进一步开拓旅游网络市场的问题。
3 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3.1 领导作用,专人负责:旅游企业想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立足,就必须明确开展电子商务的决心。企业领导要足够重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领导全公司开展电子商务,制定负责人管理电子商务质量。开展电子商务不能局限于建立网站,更要宏观规划统筹全局,保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有效进行。包括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策划、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运营与维护、网络营销和网络支付、做好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分析。
3.2 统筹全局,加强合作:首先,积极加强与酒店旅馆、旅游景点、特产经销商、银行和交通部门等部门合作,保证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游客流这“五流”顺畅运行。酒店旅馆、旅游景点、特产经销商、银行和交通部门可以推行电子票务、电子消费券。其次,积极加强与交通部门的合作,推行电子票务(机票、车票、船票等),抢占市场份额。电子票务的出现可以提高供需双方的效率,节约印票、取送票的成本。此外,还得加强与银行合作,解决网上安全支付问题。
3.3 校企合作,引进人才:旅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需要的许多负责网站日常建设与维护的工作都是这些学生学过的专业课程,优秀的学生们是能够胜任的。企业可以挑选一些优秀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负责网页设计及内容更新等工作,进而负责系统设计和开发工作。同时,可在学校里聘请一些知名的教授或者熟谙前沿知识、有影响力的教师学者指导。还可以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任务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安排实际任务,这样学生学习也有的放矢,企业也可以从各个项目中获利。
我国信息产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 要本文对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做了初步分析,发现我国信息产业在信息市场、产业结构、政府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产业 信息市场 信息技术 政策法规 信息人才
20世纪60年代以后,信息产业发展起来。美、日、英、德等国起步早,发展迅速。我国信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还是较快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宏观协调,信息产业初具规模。中国信息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国信息产业带来了机遇,但是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经过初步分析和调查,笔者发现我国信息产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对策。
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市场发育不完全,信息产业结构不完善
由于发展前期受到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的制约,我国信息市场发育不良,存在信息市场同题的提出和兴起的时间较晚;市场规模较小,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缺乏有机联系,服务的深度有限;行政干预太多,产权界定不清等问题。而在信息产业结构方面,因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一些人盲目投资热门产品。一些产业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不能适应产业整体发展的需要;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集团公司数量太少;中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附加值产品大多依赖进口等问题突出。
(二)信息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政策法规不到位
依据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占信息服务机构主要成分的国营型信息服务机构都属于事业单位,其经费来源由政府部门拨款,人员编制、机构设置及领导任免均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信息机构缺乏竞争意识,不存在倒闭危机,因而难以获得良好效益。另外信息产业管理体制中长期存在制度壁垒问题,顺畅的管理体制难以建立。信息产业发展前期国家对于信息产业各方面问题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法律引导和督促,出现政策无力、法律缺失问题。
(三)信息技术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由于投资不足,用户购买力有限,整个社会信息设备落后,使信息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并且信息产业要求有相当高的投入,只国家拨款尚有困难,融资渠道也不畅通,经费来源比较单一。
(四)信息意识淡薄,信息人才缺乏
我国人口的文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较少。另外,信息传播范围较小,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接触信息产业的机会少,信息素养和信息意识自然较差。由于信息不具备直接、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信息的价值,淡化了人们的信息意识。目前,我国信息产业人才缺乏,合格的专业型,全面型人才更少。
二、解决我国信息产业问题的对策
(一)开拓信息市场,完善市场机制
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市场。因此,积极开拓国内外信息市场,打破部门界限,疏通流通渠道,增强经营观念,扩大经营范围,多方经营,依靠市场来调节信息生产的方向和品种,加强国内外合作。另外,必须建立统一的信息市场管理部门,加强对信息市场的管理,制定统一的信息市场发展规划和管理条例,规范信息市场主体的行为,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信息市场的运行机制。
(二)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加速实现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更新和改造,以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产品档次,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要注重扩大产业规模和结构多元化。扩大产业规模有利于信息产品结构的优化,发挥产业规模的优势,调整信息服务机构的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
(三)制定健全政策法规
将政府、产业和科学研究结合,加大对信息产业科研项目的政策支持。健全法制是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原有的信息法,促进法律学界与信息科学界合作,以共同推动信息立法综合研究的.开展,借鉴发达国家信息立法成果,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特色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四)培养信息技术人才
将信息产业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且加强企业信息素养培训。合理协调人才结构、布局人力资源,使信息人才结构符合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和企业为防止人才流失,要为人才提供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使他们安心留下,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此外,还要大胆从国外引进技术人才。
(五)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
国家在加强教育和科研的同时,还应该采用多种配套措施,切实鼓励企业重大项目决策科学资讯化,增加对信息环境建设的投入;通过多种手段与媒介对信息的重要性加以宣传引导,使全社会拥有了解信息、重视信息、接触信息的机会,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激发各方面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使信息产业有一个适合成长的社会环境。
(六)加大资金投入和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技术支持
信息产业的资金来源应该多元化。除了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信息产业应该开发多渠道融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投资者。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有计划、有侧重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注重改良和提高,消化和采用国外最新成果,使我国的信息技术与国际接轨,同时,加大開发我国信息技术的力度。
综上所述,信息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初步分析了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信息产业的作为新事物,与其他事物发展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只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国的信息产业将会迅速发展起来。
研究我国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教育是立国之本。高等教育是整体国民教育的重要支柱,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近年来,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时常有学生整体素质卜降和教学质量卜滑的感觉和担忧。及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且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
一、本科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目前高等教育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趋势,本科教学整体上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通过调查小难发现,本科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最典型的主要有: 1.学生纪律较为涣散 课堂出勤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高校课堂出勤率卜降明显。个别班级,必修课迟到率可以达到1 /4至1启;选修课出勤率仅1八至1启。 2.作业完成质量较差 高质量完成作业,是课后巩固和吸收课堂讲授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是,时常出现70%至80%的学生,或抄袭已经出版的习题解答,或抄袭别的同学作业;只有20%至30%的同学能独立完成作业。 3.试卷难度降低 鉴于平时学生纪律较为涣散,作业完成质量较差,课程结业考试时,考虑到通过率等因素,教师小得小以降低试卷难度妥协,课程结业质量整体明显卜降。 正视上述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将对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乃至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虽然本科生入学时大都年满}一八周岁,但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树立。经过至高等学校扩招,师生比卜降。辅导员队伍明显小足,绝大部分具体学生工作都是由研究生助管来完成。研究生助管在这方面明显经验小足。而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是许多具体思想学习生活事务的第一联系人。对学生影响最大,作用也最明显。扩招之前,早操和就寝熄灯等均由辅导员监督完成。扩招之后,势必力小从心。解决目前学生纪律涣散的问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关键。必要时,可在业务课教师里,选择政治觉悟高、专业知识丰富和管理能力强的教师作为班主任,去行使辅导员的部分职责。
扩招之后,硬件条件也相对卜降,这对学校教学与管理造成诸多小便,成为学生纪律涣散、教学质量卜滑等的问接原因。扩招之前,每个班级都有固定教室,自习时问也都进行考勤。每门课每周都安排有教师固定自习时问进入教室,同学生面对面答疑。扩招后,每个班级基本上都没有固定教室,每门课也没有固定的面对面答疑时问。特别是,扩招后许多高校都兴建了新校区,如果教师教学和生活小在一个校区,师生在课外见面的机会将少之又少。学生和教师的联系只能通过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和电子邮件等工具来完成。时问地点分散,教师无法进行有效管理非。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相对硬件条件小能恢复到扩招前的状况卜,为了达到理想效果,也只有靠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素质来实现。
2.端正业绩评价体系
创新是活力,是发展的源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但在高等教育中要处理好日常本科教学与创新之问的辩证关系。近年来,学校把学生论文、专利和作品获奖等创新成果,作为考核学生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业绩的重要指标。各级各行业的评比层出小穷,也为在此方面的业绩量化提供了可能性。相对来讲,日常本科教学工作质量的评比,小易量化,相对疲软。再加上前者见效快,后者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所以,学生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若涉及到晋级升职等切身利益,难免会出现短期行为,舍本求末。同时,为了实现所求的创新业绩,就会制定相应的学生考核体系。把创新业绩和学生毕业、评优评先、以及保研等挂钩。严重颠倒了日常本科教学与创新之问的辩证关系,甚至出现学生弄虚作假发论文等现象,造成日常本科教学的混乱局面,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本科教学质量的明显卜滑。 一般来说,加强本科教学,使学生扎实熟练地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基础。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学生创新的推动力。学生没能熟练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也将成为无本之源。相对于日常本科教学,学生学业完 造能力,既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促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优化学生知识智能结构。这种做法,我们还会继续探索、完善,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创新、创造的良好平台。
4.成立自动化科技创新社团,开设创新第二课堂
目前我们学院实现了以51单片机开发实验箱为载体,以学生自学、相互协作为主,专业老师指导为辅的社团培养模式,社团定期进行创新设计大赛,对于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制作研究出经济适用的小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创新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考虑问题,培养发散思维,保持思想的相对独立性。 社团也经常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参加介入性研究计划,就是把身边的物品改造得更合理,通过讲座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使其具有高度使命感、让学生自己学着去创新,自己去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5.以各类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为手段,以赛促学
组织学生参加“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机器人大赛”等多项自动化技术技能大赛,通过大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这种载体,可以充分发现优秀人术分层次培养,促进个性职业化发展,将专业技能在科技创新中得以体现、检验、强化和完善,使学生在科技制作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
当前电气自动化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我们职教人决小可固步自封,应积极将电气行业先进设备应用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实践教学的现代化程度,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打破课程界限,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通过改进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实践教学环节、技能大赛、考试方式和手段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h}学习能力,小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也一定是可行的。
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以其高效、自动、方便、准确、及时等优点正日益受到广大财会人员的欢迎。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地推行会计电算化, 但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 目前仍还处于生长期。因此在发展过程中, 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急需解决。
1、会计电算化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1 会计软件开发模式的局限性。
财务软件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软、硬件平台下的软件产品。目前,各单位所使用的财务软件缺乏通用性和标准性,各会计软件开发公司都强调突出自己的会计软件开发模式和特点,造成大部分会计软件相互不能兼容,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差异,给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有的软件开发商还别出心裁地搞出各自的特色,专门用来与其他财务软件进行区分,使企业在日常工作所用的财务软件混乱。
1.2 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
近几年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实行电算化会计的单位仍需会计人员做大量的辅助工作,致使一些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应用替代传统的手工做账仍处于观望之中。我国目前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大,企业难以增加或删减自己所需要的功能,不同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数据接口的不一样,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便,信息共享性极差,算出来的会计信息并没有真正有效的发挥作用,而且在电算化使用过程中企业如果想更换另一个软件公司所开发的更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软件时,数据的导出就成为了棘手的问题,现阶段有些软件公司已经提供数据导出的业务,但多数是有偿服务,这势必会增加企业使用财务软件时的成本。
1.3 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欠缺。
在人员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高中级应用人员缺乏。一般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仅能适应手工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等。
1.4 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主要是从事事后核算,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可以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经营决策方面。然而,目前一些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使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功能较频繁,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却很少涉及或内容过于简单,企业对“管理会计”中所提及的事前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并不是十分的重视,简单的把企业的盈利看作是企业管理层、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财务软件的一些管理、分析的模块很难充分发挥其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即使某些企业财务软件拥有管理、分析模块,其所提供的信息只作为企业管理层的参考依据,绝大多数还是由管理者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定夺,而且查询功能也不健全,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使企业高价购买来的诸多财务管理、分析模块处于闲置状态。
2、解决会计电算化问题的对策
2.1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类法规对会计电算化作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一个国家的会计规范化管理主要是通过颁布指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来进行的。只有用会计准则指导会计业务才能规范会计行为。另外,国家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意识到使用电算化的好处,提高企业领导人和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正确认识,完善会计电算化相关的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有机系统,仅有一套好的软件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套与之密切结合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会计信息安全可靠,充分发挥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作用。
2.2改变会计软件开发模式。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目标是应用企业财务会计原理和成本与管理会计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对传统手工会计的'处理方法、流程及会计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和报告方式进行改造后而建立的,事前有预测、决策,事中有规划、控制,事后有核算、分析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2.3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在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资料是由电子计算机按照规定的程序生成的。因此对会计人员人品的要求更加严格。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财务人员应认真学习相关法规,提高自身素质,保守单位商业秘密及财务秘密,不能随意泄漏密码以防他人随意进入自己的软件系统。另外为了加强数据的保密工作,可以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企业也可以制定相应的硬、软件管理制度,如:制定机房设备安全措施、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和监督制度等。从电算化软件的设计入手,建立完善的会计软件服务体系,增强软件本身的限制功能。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要实行多级备份。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所以除上述问题外,复合人才的短缺问题在 21 世纪初表现得比较突出。但随着高等教育和在职教育的广泛普及,这种人才短缺的问题在近些年中得到了明显的缓解。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政策的倾斜,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提高指日可待。
我国人力资源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人力资源培训的问题与对策主要研究我国人力资源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进一步完善我国组织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一、前言
管理理论先后经历了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古典管理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亨利·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19以后,管理理论又从行为管理理论演化为以经济人假设为主要内容的组织行为理论。1930到1970,人性的假设由原来的经济人假设演化为社会人假设以及后来的自我实现人假设了。1970年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信息都已惊人的速度发展传播,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随之而来的全球化,信息化也促使管理理论开始崇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看做是第一资源,是组织的核心和成功的关键。组织的发展和成功离不开一支优秀的人力资源队伍,而员工培训是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卓有成效的方法。科学合理的员工培训不仅可以提升劳动生产率还可以提升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培训,企业才能更好使员工的行为趋于一致,形成向心力,增强组织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从而保证各部门协调运转。
二、我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的目标没有与组织的长远目标相结合
组织的生存发展是组织第一重要的事情,组织的任何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如何更好的实现组织的目标。员工的培训对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和保持核心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组织的培训工作要紧密联系组织的战略目标、经营策略、业务内容等才能充分发挥组织培训的作用。但是许多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在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方案以及确定培训内容和形式上没有与组织的总体目标相结合。企业应该根据组织战略目标已经中短期目标的要求,制定相应的事先培训,这样就可以确保组织业务的顺利进行从而有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
(二)培训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培训体系
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员工培训体系可以保证组织人员的培训工作顺利展开。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不仅包括周密的人员培训需求计划,切实落实和执行培训设计方案并且在培训工作结束时应该做好培训工作的评估。现在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在不定期的对本组织员工进行各种培训工作。但是,许多企业并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决定培训内容,形式等,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重视短期利益和忽视组织的长远规划,这无疑是对组织资源的浪费。有的企业即便制定的长远规划也会由于资金,人员等因素而搁浅。
(三) 缺乏有效的评估系统
通过作者对于部分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企业对于员工培训项目积极的投入资源,但是却缺乏科学有效的事后评估机制。由于培训工作缺乏严密得到反馈和定性定量的评估,组织很难客观的评价组织在员工培训上的收益,从而也很难调动员工参与到培训中的积极性和培训满意度,最终使得员工的培训工作在消耗了大量资源情况却不得不又流于形式。
(四)培训内容不合理,培训过程不连续
我国现在许多企业在进行培训时,主要是根据上级的领导的指示来完成培训任务,并没有根据组织员工的实际需求组织培训。现在我国许多企业的培训太过于形式化,消耗了资源却没有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很多企业的培训数十年没有改变过内容,其中许多培训内容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多是些通识性培训如文明生产,质量教育等等。另外,盲目追随潮流,不根据实际需求,如照搬国外先进培训模式和方法,造成水土不服,浪费资源,结果差强人意。企业的培训工作是一个动态的具有连续性的过程。许多培训工作带来的效益可能要等到很长的时间才会显示出来。企业不形成系统的培训体系,只注重解决眼前的问题,不利于员工能力的真正提升,也很难发挥出培训工作的作用。 三、我国人力资源培训的解决方法
(一)组织培训要实行“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想要成功就必须重视组织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必须意识到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成为普遍接受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思想的精髓就是要吸引、培养、开发和激励人才并对人才进行科学使用。随着社会进步,员工素质不断提高,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也应该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的变化,把人力资源看做是第一资源,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把员工的成才与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把组织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在培训过程中应该尊重、信任员工,将企业的长期规划和员工的长远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重视组织价值观念的培训
企业的培训首先是价值观的培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这是一个组织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这其中也包含了凯发网站的文化的内涵。企业的文化对于员工有着强大的凝聚力,通过凯发网站的文化的培训,可以使得员工之间产生巨大“向心力”从而形成合力,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说过:“海尔集团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对于企业价值观念的培训,可以通过上下灌输、上级表率的.方式,其中重要的是由员工互动培训。组织的价值观念和组织文化的培训方法应该着重强调员工的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培训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如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竞赛、工作标兵评选等,最终使得员工在理念上达成共识。
(三)重视员工实战技能培训
(四)培训的目的除了育道德、学凯发网站的文化外,还有很重要和现实的作用就是传知识、培能力
对员工实战技能培训效率最高的方法就是通过案例进行培训,尤其是工作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反面的)。可以采用集体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对这些鲜活真实的案例进行剖析,帮助员工掌握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组织要求员工应该掌握的技能、组织观念、凯发网站的文化等。最后再把培训的内容和结果等通过组织的传播渠道进行发表,最终在员工队伍中达成共识。这种利用组织内部鲜活的案例进行培训的方法,对于员工实战技能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五)员工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相匹配
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可以帮助员工正确识别自身的能力和技能,引导员工的职业发展,加强和提高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活动的准确性。将员工的培训工作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不仅可以通过员工的努力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水平,而且可以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工作的满意度。员工培训应该重视员工的教育背景、兴趣、、专业水平以及员工自身的期望,并将此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员工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为员工提供丰富化的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估系统
科学系统的培训评估系统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培训工作,而且还可以有效反馈培训结果,提高组织绩效。培训考核和评估的控制主要是严格按照培训计划中的考核方式和方法进行考核、认真收集培训的相关信息、认真进行考核评估并实施适当的奖惩办法。为了使组织的员工都积极参与到培训工作,就必须要有完善的培训制度,而且可以把培训工作与组织的激励措施相结合。如企业可以定期对各部门员工参与培训后的效果进行考核,并且实行责任制,即培训负责人的绩效、晋升等与每月的培训结合,从而促使企业的负责人员真正重视培训,而不是让培训工作流于形式。企业应该重视对培训考核和评估的控制工作,我国人力资源培训的问题与对策形成对培训考核和评估重视的氛围,以便在以后的培训工作中,受训员工和相关领导积极、严格地按培训要求参与培训,增强培训效果。
民生政策论文:我国民生政策执行力的问题及提升对策研究
孙宏
(黑龙江省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民生政策,旨在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但是民生政策在执行中,却出现了民生政策落实虚化、民生政策资金流失、民生政策执行扭曲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果,大大消减了政策的社会成效,也不时引发社会冲突。因此,深入分析民生政策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并找出解决对策,对于落实民生政策,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生政策;执行力;提升
近年来,中央一系列民生政策相继出台,不仅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而且标志着我国政府执政理念和方式“从拼经济到重民生”的调整。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但是,一些民生政策在执行中,出现了落空、走样、和扭曲等现象,大大消减了政策的社会成效,不仅违背了政策的初衷,也极大的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深入分析民生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对策,对于落实民生政策,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民生政策执行不力的表现及危害
(一)民生政策落实虚化
民生政策在一些地方执行时就像雾里看花,看上去很美,但落不到实处。例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至今已到第九年,一些地方村民却发现,尽管在医保定点医院看病,部分费用也报销了,可花的钱却比以往还要多。在有些地区,享受国家惠民政策补贴的物品反而比没享受的还要贵。所以,有些民生政策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执行中变得有和没有一个样,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民生政策资金流失
在执行民生政策的时候,中央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援。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却在执行过程中把兑现民生政策的资金挪做他用,使兑现民生政策的资金大大缩水,极大的影响了民生政策的落实。陕西省某市向中央政府申请了1 600万元的资金,拟修建600套保障房。而资金到位后,某市政府却将其中的528套建成了商品房,只建了72套保障房,把利民资源当成了赚钱的基本,致使本该实施利民政策的资金大量流失。
(三)民生政策执行扭曲
中央实施民生政策的目的是让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享受改革的成果,让最贫困的群众都能够活的有尊严。然而,一些政府在执行利民政策的过程中把民生政策变成了对群众的施舍和恩赐,人为地增加了许多附加条件,不仅没有使群众感受到温暖和被尊重,反而感到了压力和屈辱。例如,有些地方政府规定,享受低保的人不能养宠物,凡家里有电视、电话、手机、金首饰,有住房或房屋装修过的均不得享受低保;还有的地方政府规定,低保人员必须参加公益劳动,累计三次不参加公益性社区服务劳动的,不但要取消其低保待遇,而且不得再重新申请城市低保等等。这些附加的条件使得一些贫困群众宁愿不享受国家的民生政策,也不愿受到屈辱。
(四)受益主体错位
利民政策的对象是民,是真正需要帮助的百姓。可是,有的地方政府,却把利民政策用错了对象。有的利了“官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利用国家的利民政策中饱私囊。有的利了“关系户”。不是让应该享受利民政策的群众政策,而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把利民政策给予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
这些本该利民的'政策,由于地方政府执行不当,非但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还损害党了的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胡锦涛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党的执政地位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党承诺让人们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推行了各种各样的民生补贴和政策,可是人们翘首期盼却没收获,自然会产生不满情绪,党的威信必然降低。长此以往,必将损失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二、民生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
(一)一些干部的作风不正
干部是政策执行的主体。一些干部思想作风不正,是导致民生政策执行不力的首要原因。第一,一些领导干部存在唯利益取向。在gdp的考核导向下,财政收入与官员的政绩是直接挂钩的,而民生政策的实施无法衡量。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就是有利益的事争着干,没利益的事拖着干,侵犯自身利益的事坚决不干,这就使得在民生政策在一些地方遭遇了难执行,执行难的困境。第二,一些领导干部公仆意识淡化。一些干部对工作缺乏激情,对群众缺乏感情,对执行缺乏热情。为党和人民负责的价值取向变为了“不怕群众不满意,只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关心,只怕领导不开心”的价值追求。
(二)政策执行的方法不当
毛主席曾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所以,如果方法出了问题,执行政策也就是一句空话。地方政府利民政策的方法不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机械执行;是指没领会政策本身的实质,没有和本地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名为执行,其实,没有任何效果。,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水电气人均月支出超过50元的必须申请退保。在物价不高的20,政策执行的很好。可是,随着物价的上涨,这个标准丝毫没动,至今,几乎已经没有家庭能够符合低保政策的标准。
第二,粗放执行;(论文范文 )是指地方政府执行政策时考虑的不够周全、细致,使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人民日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吉林的一位农民状告“家电下乡”政策,因为一些地方部门在落实“家电下乡”政策时,没有同时做到方便农民,农民购买一件家电取得的补助款所办的手续需要跑若干部门,使一项本来利民的好政策人为地套上繁琐手续,正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做法过于简单和粗放,使利民政策反而没便民。
(三)执行政策的资源不足
资源不足,首先表现在缺少资金。主观上,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把钱花在民生政策上,挤占挪用了大量本该用在民生政策上的钱,财政投入政策在一些地方根本就没完全落实到位,效果效益都较差;客观上,我国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财权是不对等的,越是基层政府事越多,但钱越少。加上各地经济发展不够均衡,东西部地区经济实力差距较大,一些地方政府除了中央政府拨款之外,确实没有钱来实现民生政策。其次,人才缺乏。主要是人才配置不合理。大量的优秀人才,都选择留在经济发达地区,而亟需人才的欠发达地区,却没有足够的人才。
(四)执行机制和制度不健全
机制和制度是落实利民政策的载体和依据。机制和制度不健全,是导致民生政策执行不力的根本原因。第一,沟通机制不畅。民生政策的对象是民,民众要知道政策本身,了解政策,才能配合执行。但在有些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没有做任何宣传。百姓不知道政策的具体内容,不知道是让自己受益的,反而对政策产生了误解。所以,本来挺好的民生政策,就变成了政府的自说自话,收效欠佳。第二,监督机制虚化。权力如果缺乏监督,就容易被滥用。因此,民生政策要落实,必须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我们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上级监督太远,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有效但滞后;同级监督太软,很难发挥实际的效用;社会监督太弱,民众缺少监督意识。
三、民生政策能够利民的对策选择
(一)端正执行作风
执行利民政策,需要领导干部用力、用心。所以,转变执行作风,至关重要。作为领导者来说,首先,应树立一个理念,即公仆意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把手中的权力委托给政府,政府履行自己的职责,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要保持着一颗敬畏心,要尊敬人民,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其次,要深怀一种感情,感恩之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是领导者的衣食父母,要对人民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一定能做好利民的事。再次,坚持一个行动,务实之风。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务实做事,就是要踏踏实实的做事,要用心做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
(二)创新执行方法
利民政策是抽象的,但是各地方政府的环境和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不结合具体的条件,没法执行。比如说,可以用反向思维的方法。打破常规,从相反的角度来审视事物,避免了单一正向思维的机械性和简单化。比如吉林省在棚户区改造工程中,创新性的实施了一个方法,“拆迁未动,回迁先行”。在棚户区拆迁之前,就开始了回迁房的建设、居民安置等工作。实践表明,这种反向思维的做法特别得人心,百姓都很满意。
(三)充实执行资源
有了执行资源,利民政策才有实施的基础。
首先,应该增加利民政策的财政资源供给。在利民资源的财政供给上,对于如何最有效地获得并使用利民政策资源,是通过市场方式还是通过政府渠道,支出的模式是通过税收还是保险,是通过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还是自己办事等问题,国际上一般也没有最优的选择,可以因地制宜,灵活选择。以下两种方式可供借鉴:第一,降低行政成本,增加财政供给。少花点办公经费,就能省点钱放在利民政策上。黑龙江省海林市就是这样做的。它在利民政策上用的是“减法”与“加法”。减法是对一般性、消耗性支出做减法,通过精简分会,公车改革,严格控制“人、车、会”支出,其他支出一律压减5%。反过来,这些缩减的钱都放在利民政策的执行上。年以来,海林市用于实现利民政策的投入年均增长26%。第二,借助民间资本,减少财政花费。南京市的“统管统筹”是典型。下半年,南京市房管、国土、交通、城建等融资平台共同出资10亿元,成立了南京市保障房建设公司。“以政府为主导,但我们同时选择万科、中海、中冶等16家房地产知名企业,作为开发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合作伙伴”。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负责和监督。这样,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又实现了保障房的目标。
其次,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现在尤其要解决基层缺人的问题,让人才能够下得去,呆得住,用得上,苏州市在社区医院的人才配置上,就出台了这样的解决办法。下得去,要政府做出努力,要像培养师范生一样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学生下到基层;呆得住,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解决编制和待遇过低的问题,并且给予人才培训、任用、职称晋升的机会;用得上,就是要社区医院跟大医院建立合作,使人才的能力得到提升。有了这样的措施,民生政策也就不缺人才了。
(四)推进阳光行政
首先,推进政策信息公开,让老百姓知道政策的内容,知道如何能够享受政策带来的好处,使他们认同并自觉自愿地积极地接受政策,才能执行好。其次,强化社会监督培养公民的监督意识,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创新监督形式等,扩大群众的参与度、增加执行的透明度、提高人民的满意度。
总之,民生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执行起来是活的,结果应该是好的。民生政策要利民,就要用高度的执行责任心干出来,用开拓创新的执行闯出来,用脚踏实地的执行拼出来,用群众的支持和监督促出来。
我国农村基层体育管理体制研究论文
体育总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发展而变化,人们参与体育的程度,也伴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深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进而使农村体育事业也发生了快速的发展。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体育投入越来越大,农民群体的体育意识逐渐增强,体育参与的程度逐渐深入,农村基层群众性体育组织也悄然出现。而计划经济下的农村体育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农村体育管理体制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下,必将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农村基层群众体育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体育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时期,其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农村基层各类体育组织的出现,标志着农民体育管理的自主意识处在萌芽状态;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包办公共事业的做法,依然保留行政管理自上而下的惯性,致使农村基层体育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政府仍然是其运行的主体,许多农村体育组织没有发挥出民间体育组织应有的职能,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一)面临的主要困难。
1、农村体育经费短缺、场地设施严重不足;
2、缺少管理人才与有效的管理手段;
3、相关的管理法规不完善;
4、体育指导员匮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一级虽有政府体育行政管理机构,但形同虚设;
2、农村体育行政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工作性;
3、农村体育管理思路落后,体育人才缺乏;
4、农村体育社会团体严重缺乏。
二、农村基层群众体育管理落后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村社会生活方式改变,农民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农民对自身发展需求开始不断增强,体育健身已成为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农村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国农村体育在总体上处在不全面、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仍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居民体育文化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
(一)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专制和集权的高度统一,农民历来处于社会的底层,这使得他们养成了对统治阶级唯命是从的'传统思维习惯。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地位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政党一体化、政社一体化、政经一体化的单一领导和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但集权式管理仍然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使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依旧过分依赖上级部门。其具体表现为:在农村基层体育活动和农村体育组织的管理上,作为管理主体保持着较大的集权性,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仍担负着直接的管理职能,同时农民体育组织缺乏自主性。
(二)二元体制的格局。中国国情背景下产生的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我国城乡体育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公共资源支出的差异;二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异;三是社会福利保障和文化生活的差异;四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以政府公共资源支出为例,政府长期以来对城市公共资源支付了大量的明补与暗补的财政补贴,公共资源向城市居民倾斜。城乡体育差异的格局因此而形成,势必造成农村体育资源短缺、体育人口比例较低的现状。许多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可享受的福利待遇,其中包括城市居民的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活动组织等)。特别是到目前为止,在许多方面仍然对农村与农民、城市和市民采取着不同的政策。正是由于人为地增加了工农差别,造成了城乡壁垒分隔的局面,致使农村体育场地短缺,进而形成了城乡体育差异的格局。由于实现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致使城市化发展滞后带来的城乡体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的解决,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我国未来农村基层体育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模式构想
(一)我国农村基层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思想。我国农村基层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三个代表”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增强农民体质为宗旨,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以改革、完善管理体制为主要任务,建立由政府宏观调控、社团具体操作、政府与社团相结合的农村基层体育管理体制。政府在宏观管理上,要完善农村基层体育管理的法规制度;建立社会化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满足多层次体育健身需求的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体育健身需要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有效地开发利用,造就一支热爱农村体育公益事业建设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同时,使中央和地方各级体育行政管理机构、体育社团各行其职,各尽其能,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把农村基层体育管理机构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
(二)未来农村基层体育管理体制实施策略
1、政府向地方体育社会团体放权和分权。未来的管理体制必须贯彻“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政府把过于集中的权力横向分权给社会体育团体以实现社会化管理,纵向放权给各社会基层以实现层次化管理,改变政府对体育管理体制的完全管理结构,改革为与社会体育团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管理结构。
2、依据市场经济进行职能定位,完善目标管理。体育行政机构是一个宏观管理者,其基本职能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制定群众体育发展战略,并指导实施;协调各区域体育发展,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居民得到平等参与体育的机会,确保体育的权利人人享有;相关的政策法规条例的制定,并监督执行;建设体育场馆设施。体育社团的基本职能是:负责群众体育的具体事务,以及对群众体育的直接管理,如活动的组织与策划、群众体育赛事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体育健身知识讲座等。在目标管理方面,为了农村群众体育的长期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意志,应制定出本地区切实可行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及规划。
3、加速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首先,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各级体育行政机构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向农民开放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其次,要加大对农村体育场馆、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再次,要大力开发农村户外体育运动资源。通过开放、建设、开发三种渠道,改变我国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状况,进而实现体育资源的综合与合理利用。
4、加快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首先,人员选择上应以本地农民、中小学体育教师、农村离退休干部、农村体育爱好者等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选拔主要对象,而不是由部分农村干部或体育行政部门干部挂名的有名无实现象;其次,加强对农村体育指导员的上岗前培训和等级考核,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培训经费可由个人和政府各出一部分;第三,在提供服务的原则上,体育指导员应以提供免费服务为主,但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军,于军,陈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发展农村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
[2]曹永跃.对我国农村体育发展落后的因素分析[j].甘肃农业,.7.
[3]陈仁伟,苏西.西北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3.
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
1.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1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1)准政府的管委会模式。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全权管理高新区的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政策的出台等事务,带有行政管理和服务供给的双重色彩。管委会具有政府的职权,但其法律地位不明确,因而是一种准政府机构。这种管理模式一般存在于规模比较小的高新区,某些大型高新区在发展的早期也采用了这种模式。如宝鸡国家高新区、杨凌国家农高区、西安高新区、烟台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等即采用了这种模式。
(2)高新区与地方行政区“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往往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或者是由当地政府机构直接管理高新区,只挂一块牌子,而不成立管委会,把高新区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政策、招商引资等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统筹考虑,合二为一。这种管理体制一般来说适应于整个城区或行政区都被划为高新区的情况。如山东省青岛国家高新区就采用了“四合一”的管理体制。将青岛高科技工业园、青岛市崂山区、青岛市老人国家旅游渡假区和崂山风景区的发展与整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合在一起考虑,统筹管理,四区四块牌子,一套班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以公司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由一个非盈利性的公司负责高新区的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开发、发展公共事业、供给公共产品,政府与大学不再介入高新区的具体管理事务。这在工商业比较发达、市场机制完善的东部地区比较多见,如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高新区就存在这种体制。这种模式首创于“蛇口”,在上海的漕河泾、闽行、虹桥等开发区,紫竹科学园和浙江宁波的大谢开发区得到推广。
1.2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这主要表现在高新区管委会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其性质、地位和职能没有在法律上确定下来;高新区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没有理顺。这使高新区管委会在对外协调、出台政策、招商引资、整合科技资源和构建要素通道等活动中颇受制约;特别是在与地方政府协调方面所受的制约就更大。高新区管理本身是一种按块划分的工作,而政府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存在着复杂的条条管理,条条管理的方式与政府特定的职能部门相对应。政府的条条管理要求上下对口,将上下一条线式的纵向管理延伸到高新区中。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婆婆太多,干预频繁,摩擦增加,协调成本增大等问题。
(2)传统体制回归。受传统习惯的驱使,相当一部分高新区要求管委会向政府部门方向发展,明确其行政级别,对区内公职人员实施公务员制度,扩大编制;而地方政府要求高新区的管委会与政府对口设置机构,强调条条管理,过多运用行政手段干预高新区的发展,较少运用市场机制的力量发展园区。所有这些都导致传统体制在高新区大有死灰复燃的趋势。
(3)职能配置不到位。从目前情况看,高新区的功能主要有招商、生产、出口三大项。但经济管理中的保障职能、城市建设管理职能、社会事业发展职能、社会保障职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等尚未配置到位。高新区管委会没有建立区内社会保障体系,职称的评定、科教文卫的发展、对房地产开发、道路交通的建设、商业设施的开发、环境保护、旅游娱乐等活动的管理、行政执法的保障等权九依然要等上一级地方政府审批。职能配置不到位无疑影响了高新区管委会作用的发挥,制约了高新区的快速发展。
(4)机构设置不合理。现行高新区管委会的机构设置一般是:管委会一综合局一办事员的管理层次模式。由于综合局的头绪多、事务杂、工作量大、分工不明确,在综合局与办事员之间缺乏一个管理层次。这样就导致了综合局的管理缺乏效率。产生这种弊端的根源在于高新区过度实行了“扁平式管理’、管理层次过于简化。
2.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国高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1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尽管高新区在我国诞生已将近了,但仍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探索,20年尚不足以形成一套非常完善的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即使是在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其科学工业园在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也不能说其具备了尽善尽美的行政管理体制。因此,对尚处于探索阶段的我国高新区来说,不仅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就是其它管理体制同样也不完善。
2.2传统体制具有强大的回归力。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的市场经济很不发达,商品经济意识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政府干预社会经济运行的力度十分强大。从现实情况看,建国后我国实行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所有这些都使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具有强大的回归力。许多人总喜欢用行政手段干预高新区的发展;喜欢套行政级别;喜欢上下对口设置机构;喜欢强化条条管理;要求扩大编制;要求实行公务员制度,等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运用起来最简便、最得心应手。
2.3两种体制的兼容度有限。应该承认,高新区实施的是一套“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力调动民间机构的积极性;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封闭式管理,开放式经营;依法施政,透明管理;超自主管理”的全新行政管理体制。而高新区外仍旧实施的是一种传统的管理体制。这两种体制存在一个是否兼容的问题。当二者的兼容度比较高时,高新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但遗憾的是,这两种管理体制的兼容度并不高,这就必然导致高新区与外部的协调产生许多困难,使管理体制不顺。
2.4缺乏对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高新区在我国是一个新事物,高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也是一个新事物。在探索阶段,就需要高新区、企业、理论界和政府四方联合起来,积极探讨,加强研究,为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提供指导。然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在我国仍然相对冷寂,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3.创新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原则与思路
3.1创新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原则。
(1)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的作用。公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基金会等社会机构的能量很大,与市场的联系紧密,它们喜欢借用市场机制的力量进行活动。充分发挥这些社会机构的作用,让它们参与到高新区的管理中来,即可减少政府的负担,有利于政府转换角色、转变职能,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又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高新区的建设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说到底还是要靠市场机制的力量,靠计划、行政和其它手段都不行。这些手段只能是市场机制的一种补充辅助性手段。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键在于遏制传统体制的回归,避免回到传统体制的老路上去,避免用旧的行政管理体制管理全新的高新区和高科技产业。
(3)多样化原则。我国不同高新区的具体情况差异很大,各自的技术水平、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科技资源、市场机制的作用等要素不大一样。这就决定了我国高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不应“一刀切”,搞单一形式,而应该即有单一型管理模式,也有多元化管理模式;既有政府管理型,也有公司管理型、大学管理型和基金会管理型。允许各高新区自主探索,以形成自己的特色。
(4)创新的原则。技术创新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制度创新则是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活力所在。在完善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在企业准入、收入分配、绩效考核、科技融资、风险投资等方面大胆改革,积极探索。
3.2创新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路。
(1)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理顺我国高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应从可五个方面入手:首先,建议中央立法机关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新区管理法》,用法律的手段明确高新区管委会的性质、职能、权力和义务,减少对管委会定位上的法律模糊性,确保其职权不被侵蚀。其次,建议中央政府设立主管高新区发展事务的机构——高新区管理委员会,专门进行高新区事务的统一管理,以减少高新区内外协调的成本。再次,机构设置方面不搞上下对口,不搞不必要的条条管理,而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具有多项功能的复合式机构,以减少机构数量,增加机构的弹性,防止传统管理体制的回归。第四,不定行政级别,不使高新区管委会向政府行政部门方向发展。对高新区的管理机构不定行政级别、不搞公务员制度,以避免高新区管理机构向行政化、官僚化的方向发展。最后,不搞“党政分开”,不扩大编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充满风险与挑战,机遇稍纵即逝;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都是一项新的活动。这就要求高新区管理机构的效率要高。为了适应这一要求,高新区管委会应继续坚持目前“党政不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互相兼职,减少副职’的做法。
(2)强化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应从四个方面进行:首先,在分配制度方面,可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贡献分配”,实施“年薪制”、“科技入股”、“有岗无级,岗薪挂钩’等制度。其次,在考评制度方面,应推行“绩效本位”,打破“职称本位”、“职务本位”和“资历本位”。管理人员的升迁奖罚完全以绩效为依据,剔除非绩效性的因素。再次,聘任制度方面,应实施“能力本位”,打破“文凭本位”、“英语水平本位”、“政治身份本位”和干工界限,多方求贤。最后,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建议实施“区别对待,末位淘汰;建立灵魂层,稳定核心层,提高骨干层,淘汰边缘层’的员工管理制度。
(3)继续完善“高规格、小规模、多职能”的“超自主体制”。“高规格”有利于高新区得到充分的授权,以进行对外协调。“多职能”使高新区的管理机构具有复合性,提供更多的服务,使高科技发展的条件更好,高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趋于更优。从目前状况看,高新区的管理机构应该增加社会保障、出台政策、发展公共事业等三项职能。“小规模”有利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在前三点的基础上,高新区的管理机构在满足需要的条件下,还应尽可能地减少管理层次,建立扁平式的管理体系,以缩短管理的“时滞”。
(4)构建完善的孵化器网络。孵化器在我国才刚刚建设,数量不足,规模偏小,功能太少,且没有形成网络体系。特别是从质量和功能方面看,我国高新区的孵化器目前普遍将重点放在办公室管理的功能上,忽视了对入区企业在技术、信息、资金、协调、诊断等方面的支持服务。这无疑使孵化器的功能受到了影响。今后的方向应是增加数量、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扩充功能,使之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孵化器网络体系。
(5)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了提高高新区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议高新区的管理机构实施“一站式服务”、“开架式服务”、“自助式服务”、“首问负责制”和设立“服务投诉室”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在投资管理、项目鉴审、园区规划另外一方的效果,所以要对多个政策工具联合运用的效果多加注意。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本文对乡村旅游的市场特点,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指出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提出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作 者:孙婷 覃建雄 sun ting qin jian-xiong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 刊 名:四川地质学报 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chuan 年,卷(期): 28(3) 分类号:x37 关键词:乡村旅游 问题 对策浅析我国国家公园法律管理体制的问题及改进论文
我国现有保护地法律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保护地的立法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启动以来,已形成了一套在宪法指导下较为全面的法律体制。现有的保护地体制有九种类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a级旅游景区。相应的也形成了各自的法律体制,其中以自然保护区的建构最为完整。自然保护区以《自然保护区条例》为核心,并在发展规划、分级分类、土地利用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专门立法,同时为了对同类型的保护地实行更为精细化的管理,各部委也制定了相应的部门规章,地方性立法也逐渐完善和落实。尽管在数量上,我国的保护地法律体制已蔚为壮观,但受制于旧的行政体制与立法理念以及分散立法的弊端,整个法律体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而这对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是不利的。缺乏整体性权力的实然行使先于法律授权,此种现象屡现于我国的早期立法,现有法律体制的形成更多的是过去部门利益纠葛的产物。
现有的九种保护地体制分别形成了《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等条例及办法,立法模式缺乏整体性。这也是在实践操作中出现,一块保护地,数个名称,多部门管理的混乱局面的直接原因。立法目的不协调在我国的保护地体制中,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其设立目的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并未提及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也就是说其施行的是一种“严格保护”的策略。此种策略并非完全不妥,在各国也常常适用于濒危物种以及核心区域的保护,但只有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极度迫切时,适用“严格保护”才是合理的。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占保护地体制的绝大多数,约占国土面积的12.96%,在如此大范围的区域内完全禁止开发利用,一方面将严重阻碍地方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经济,进而导致地方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冷淡,影响长远的自然保护效果;另一方面,法律的实施不在强制而在合理,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禁止性规定,只会使得一些正常的资源利用行为变成“违法行为”,不符合法治之理念。法律位阶较低我国关于保护地的现行立法,除《自然保护区条例》以及《风景名胜区条例》属于行政法规以外,主要由有关职能部门颁布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组成,其立法位阶较低,效果较差。
这些法规由于效力位阶的原因,使得规定的内容方面受到了限制,一方面,类似于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并不能规定;另一方面,当条文的'规定与其他法律产生矛盾时应当适用上位法,这进一步削弱法规的实效。因此,保护地法律体制需要更高位阶的综合性专门立法。国外在国家公园法律体制领域的经验自1872年美国建立黄石公园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兴建国家公园的热潮。紧随美国之后,加拿大于1887年建立了banff国家公园,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韩国等国也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国家公园,并形成了一系列法律体制。尽管各国的国家公园法律体制各不相同,但主要发展经验均借鉴自美国,而且已经形成了国际上通行的模式。因此,通过对它们的国家公园法律体制进行研究,抽取出其中的共性,将为我国国家公园法律体制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属于保护地体系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在其分类标准中根据管理目标的不同将保护地分为以下六个类别:严格自然保护区或荒野地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纪念物保护区、生境和物种管理保护区、陆地和海洋景观保护区、资源管理保护区。
在此框架下,各国根据其特点形成了各自的保护地体系,而国家公园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加拿大的保护地体系较为简单,由野生生物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组成,国家公园是加拿大保护区体系中的重要类型。澳大利亚是迄今为止唯一完全采纳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的国家,任何联邦保护地在申报时必须明确其申报类型。英国的保护地体系较为复杂,总的来说可以按照设立的目的不同而分为严格保护型和观赏保护型。前者具体包括自然保护区、具有特殊科学定义的地域、海洋自然保护区、特殊保护区、具有地区重要性的地质区;后者则包括国家公园、具有突出自然美的区域、列为遗产的海岸,国家风景区农业方面的类型有硝酸盐敏感区、环境敏感区。新西兰的保护地主要也是按照设立目的来分类的,包括公共保留地、保存区、国家公园。韩国的保护地体系包括严格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天然纪念物和多种经营管理区,严格自然保护区的设立目的是为了科研、教育等;国家公园的设立目的是为了科研、教育、娱乐等;多种经营管理区则主要以经营活动为目的。通过对保护地体系分类的国际通行经验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将保护地大致按其设立目的不同,分为严格保护类型与利用保护相结合类型,并在各个类型下再按照设立目的或自然属性特征进行细化。立法层级较高美国在立法层级问题上极具代表性,自1872年《黄石国家公园法》颁布以来,美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国家公园法律体制,其中立法层级最高的当属《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法》,其立法层级仅次于宪法。
其他国家在国家公园的立法层面也极为重视,一般均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立法,如加拿大的《加拿大国家公园法》,南非的《国家公园法》等。而且,许多在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上并未选择中央政府统一管理的国家也一般在国家层面进行了统一框架性的立法,如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 英国的《国家公园与乡村通行法》,德国的《联邦自然保护和景观管理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尽管并未针对国家公园专门在国家层面进行立法,但一般都对保护地体系进行了高位阶的立法,并在其中明确了国家公园的法律地位,如日本的《自然公园法》,俄罗斯的《特别自然保护区域法》,新西兰的《保护区法》等。另外还有一些国家采取在综合性自然保护立法中确立国家公园体制,如印度的《野生生物法》等。综合观察各国在国家公园立法领域的实践,无论最终采取何种管理模式,或者使用何种立法模式,多数国家都在国家层面立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公园体制,极大地提升了其法律效力与实施的效果。管理法律制度上有创新第一,重视公众参与。加拿大在制定和实行国家公园的相关政策时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重视公众参与,《加拿大国家公园法》第2.4条中明确规定:“在国家、地区和当地水平上,适当的公众参与是完善管理计划的必需步骤”。此外,由于英国的国家公园土地大部分为私人所有,为了不侵犯公民的权利,英国的公园管理局在施行任何规划决策时都须经过严格的公众参与。英国的new forest国家公园管理局曾提出通过增加公园内的停车费来鼓励公共交通出行,但因为土地所有权涉及national trust、forest commission以及很多私人土地,最后也没有成功。第二,实行精细化分区管理。加拿大的国家公园在设置时实行严格的分区管理,《加拿大国家公园法》规定,国家公园可以分为五个区:特别保护区、荒野区、自然环境区、户外游憩区、公园服务区,每个区域的保护和管理政策各不相同,游客在其范围内的活动行为也受到不同程度上的限制。日本的自然公园按照风景秀丽等级、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游客使用的重要性等指标分为特别地区和普通地区。
另外德国的国家公园也大体上可以分为核心区、限制利用区和外围防护区。精细化的分区管理制度可以针对国家公园内不同区域的生态状况,在保护和利用之间进行更为细致的平衡,以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构建国家公园法律体制的思路制定统一的《国家公园法》第一,实现立法的整体性。在保护地体制语境下,分散的立法模式更多的意味着部门利益的纠葛,以及体制的不统一,各保护地类型相互重叠,既不利于统一政策的贯彻落实,也不利于生态生境的保护与利用。国家公园体制作为一项新的保护地类型,其创设更应贯彻统一整体的思路,否则其与现有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保护地类型便无本质区别,这也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初衷。综合国外的经验,各国在国家公园立法模式层面主要采用单独立法或者与其他保护地类型统一立法的模式,单独立法模式常见于判例法国家,而且其立法主体是立法机关而非行政机关。结合我国分散立法的背景,综合改革成本与可行性的考虑,制定统一的《国家公园法》,明确国家公园与其他保护地类型之间的关系,在国家公园领域首先实现统合管理,这可以很好地实现“一区一法”的落实。若切实可行且改革动力充足,下一步制定统合度更高的《保护地法》也是可行的。第二,提升立法位阶,加强法律的实效性。综合各国经验,无论采取何种立法模式,多数国家选择在国家层面制定国家公园的基础法律。首先,从国家与地方的关系出发,国家层面的立法能够统一全国的国家公园政策,为地方特色的发展提出整体的框架性建构,同时由于法律位阶的提升,还能敦促地方切实落实国家公园体制。其次,从部门与部门的关系出发,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定摆脱了部门立法分散的窠臼,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门利益纠葛对法律制定的影响。最后,从法律位阶本身的意义出发,国家层面的立法自由度更高,无论是在行政处罚的设定方面,还是与其他法律的关系方面,提升法律位阶对国家公园体制的落实都是有益的。第三,明确立法目的。参考iucn以及各国对保护地分类的经验
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问题探讨论文
目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人才已经具有了完整的体系。然而,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旅游管理人才的竞争力与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之间,并没有形成正比。与此同时,国外的旅游管理人才的竞争能力则显得日益增强。究其原因,仍旧是因为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严重的问题,而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如何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实用性旅游管理人才是值得我们研究与探索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
何谓旅游管理才人才,这是我们在探讨如何培养旅游管理人才之前所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旅游管理人才应当具有综合性,其次是实用性,再次是适应性,最后是国际性。这些特性是作为一个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所必须的。因此,教学实践应该以目的出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一)服务不是一种有形的实体,提供服务型产品的供应必须注重对象的感受。旅游管理人才的存在就是为了更高效地为旅客提供旅行服务。作为一个旅游管理人才首先必须深刻理解什么是服务。那么什么是旅游服务呢?首先,作为一种服务,旅游服务必定具备服务所具有的基本特点,那就是:无性性、生产与消费同一性,不可贮存性以及质量评价的复杂性。正是因为服务具有如此复杂而又独特的特性,因此作为一个专业的,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就必须能够掌握这些特性,而掌握这些特性就必须具备综合性。
(二)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作为一个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直接面对的是市场与客户,而不是宏观的理论,市场与客户是瞬息万变的,因此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实用性,实用就是能够应对市场的变化,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由于市场与客户的变化,旅游管理人才必须要有足够的适应性,去适应这种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时间与空间的,同时也涉及到社会与文化,尤其是在国际旅游领域,社会与文化的变化更显得尤为突出。
(四)我们来谈论一下国际性问难。这是长期以来被我们忽视的一个问题。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跨国旅行已经成为了旅游业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国内游,而选择国外游。但是,显然并不是所有的'旅客都能够很好的适应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尽管他们在国外待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必然会遇到许多意外时间,因此这就需要旅游管理者能够预先预见到一些问题,同时也能够设计出完善的应对措施。这就需要旅游管理者本身对于国际市场有足够深入的了解与认识。这也正是国际性的重要体现所在。
二、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都是一种理论培养,缺乏实践能力的培训。因此,所谓的旅游管理人才,充其量只是一种理论人才,严重缺乏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与经验,不仅没有市场竞争力,而且实际工作能力极为低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的滞后。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实力,其教学的内容也是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严重与市场脱节。学校根本就不了解市场,学校也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因此,教学内容往往与飞速变化的市场之间形成了严重的脱节。
(二)实践能力不强。我国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一种应试教育,是以课堂、教室,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知识的运用。事实上,这种教育模式给予学生的都是一些已经“死亡的”知识,因为跟市场相比,跟真实的客户相比,这些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成天坐在课堂里听教室讲课的学生而言,根本不具有操作这些理论的能力。即便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文字掌握得再好,最后仍旧不具备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所具备的能力。
(三)专业教师能力不高。旅游业是实践性行业,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从现有的统计数据来看,多数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构的在职教师都没有直接从事过旅游行业的经验,甚至都不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这种现状,直接导致了中国旅游管理教育的总体水平是极为低下的。自古有云:名师出高徒。没有合格的旅游管理教师,怎么可能会有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与足够的重视。
三、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基本上已经清楚了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就以上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从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准确定位旅游管理人才。长期以来,由于一些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构缺乏市场意识,缺乏目标意识,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作为一个高效负责的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构,必须深入研究市场,根据旅游行业以及市场需求培养相应的管理人才,从而不断地适应新形势下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新需求以及新方向。同时,更应该立足于自身的专业与特点,正确地把握区域环境,尤其是要正确评估师资力量,加强教师的培训,有机地整合自身的资源,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才是提升整体培训实力的出发点。因此,机构应该让教师深入旅游产业一线,尤其是要积极地寻求战略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合作伙伴,与知名的大型旅游服务企业合作,这样形成一个完成的产学链条。同时,也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级管理人才任教,不能拘泥于体制等因素。要积极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继续学习,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可以通过集中培训,继续教育,学习进修、留学深造、外出考察等等多种渠道与形式的培训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只有理论与实践完备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
(三)合理设置旅游管理课程。旅游管理是一项集实践性,应用性与可操作性于一身的专业。没有实践也就没有理论,新的实践会产生新的理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种理论的诞生就意味着它开始过时了。目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构在旅游课程的设置上,不仅强调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且突出了实践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旅游管理课程的设置已经无法适应我国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同时,从我国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人才集中在酒店业、而在景区以及旅行社或是其他旅游企业中的则相对较少。这对于综合性、复杂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旅游产业而言是极为狭窄的。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必须考虑到市场的要求,企业的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是多元化,复合型的,我们不是为了整个行业中的某个工种在培训人才,而是要在更为宏观的高度,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这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目的。
四、总结
我国的旅游业正在呈高速发展的态势,旅游管理人才将出现明显的缺口,如果不能够尽快地改变这种落后的教育模式,那么必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明显的影响与制约。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旅游业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为重要的产业,直接关系到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因此,旅游管理人才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引起高度的关注。
据国家对重点企业的调查分析,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协作不充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存在地区不平衡,还较多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没有深入到企业的运行、管理各个环节。企业信息化投资不足和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是存在的两大难题。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认识问题
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方面比人做得更好。
高层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
有些条件较好的企业满足于眼前的状况,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效益,结果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见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高层领导不能用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急功近利,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
一部分管理人员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往往看重自己的主观认识,抱残守缺,不愿意主动分析吸收新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信息化对他们的地位构成巨大的威胁;积极倡导者由于传统习惯思维,继续沿用过时的管理思想或过时的管理手段,需要学习的不是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获得分析、决策信息的管理理念;专业技术人员正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变得越来越狭窄,面对在总体上缺乏协调和相互联系,系统在宏观上处于支离破碎的局面而影响了总体效益的现实,技术人员处于多种制约和局限性中不能自拔。
在组织的战略制订中产生两个极端:将信息系统视为组织的战略目标;将信息系统独立于组织战略之外
一方面,组织错误地将信息系统看成组织的战略目标。于是大量的时间、精力、对策花在如何使这一“目标”的大致完备,信息的投入变得越来越庞大,而组织并未获得实现公司战略要求的在保持规模和效益的前提下应对未来挑战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甚至于一些公司陷入了经营困境。
另一方面,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组织的管理战略之间出现诸多不协调的发展,产生单项应用多,而缺乏整体效益。虽然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实施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在单项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相反地构筑了无数个“信息孤岛”,没有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产生的却是巨大的负效益,使组织承受高额的风险代价。
实际上,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用来满足管理的需要,信息技术也将提高管理水平;从技术角度看,管理要纳入信息系统的规范运作,先进的管理思想不断融入信息系统中。
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实施中充满艰辛
实施一套信息系统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中小企业要实施信息化,同样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引进和留住高级it人才很困难,不易具备建立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组的条件,缺乏完备的项目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没有管理顾问对项目进行监理,这些都是影响项目成功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不饱和应用
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无所不包的信息系统,但由于自身的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未得到利用。这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因为企业的盲目购买,而可能是因为供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或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问题则在于任何那些未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快速贬值状态或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重组落后
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进行的更高层次上的管理重组,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是注重设备上的投资和技术上的更新,而忽视了与此相应的管理模式方式上的转变,因而,并未取得投资回报,甚至出现负效益,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信息资源基础不能适应建设需要
有的企业信息资源基础不统一、不一致。信息采集渠道较单一,缺少灵活性,使得信息来源不够全面,传输渠道不够畅通,更难以对采集的信息加工处理,使得资源潜力无法充分发挥。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实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的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一方面减少企业的劳动力和管理等成本,为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竞争创造了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企业的技术和资本成本特征,使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竞争的新的壁垒。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信息化应用应纳入整个组织的战略范畴,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及其成果应用于信息系统,结合组织管理文化及思维方式,在组织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中,从组织的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和资源应用方面来推进信息化的实施。
其中,经济、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当前以及长远的任务是普及企业信息化意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培育企业信息人才。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助能器”,企业则是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源,只有二者合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达国家经验证明: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环境的改进和完善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
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研制、信息技术开发等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国家信息主干网,逐步消除部门间、地区间的网络分割壁垒、资源垄断和体制性障碍。
加强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
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制定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以确保网上交易合同的有效性,防止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确保交易内容、交易双方账号及密码的安全。
建立网上协同作业体系
网上协同作业体系建设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为保证电子商务的效率和效能充分发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应加快建立网上银行、网上税务、网上商检、网上认证、网上运输体系、配送系统等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实现物流现代化。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完备的法律法规是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运行的保证。政府应制定和颁布的内容包括:电子合同的有效性、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和其他身份辨认程序、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等法律法规,以保证电子交易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交易。
切实建设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企业应当花大力气,针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提高认识,加强一把手工程
企业领导者应先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
做好并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细心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做好信息化建设准备工作,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
80%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并且企业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很大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基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建立一支自己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扎实认真做好信息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需要足够的基础支持,企业就必须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计量管理等,做到数据准确、完备、客观、及时。
面对新形势,从实际出发,采用新技术和新服务
利用asp
应用服务公共供应商asp的兴起为中小企业加强信息化,提升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等素质提供了契机,被认为是中小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低成本参与竞争的最佳途径。
企业如租用asp提供的优质服务,既不需要投资基础设施,也不需要开发与维护应用软件,这样,同利用中介的专业化优势解决信息的非对称问题一样,企业结合价值链的外包,就可以大幅度削减中小企业在it方面的工资支出及升级维护费用,而把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快速进入市场。
发展erp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能实现企业采购、制造、销售、核算、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整合,用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统筹来促进企业内部的效率的提高,有效控制和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准确地分析和制定企业发展方向。
bpr企业业务再造
注重知识和市场的指引作用
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借鉴发达国家大量出现的基于共享成本与优势互补的虚拟企业、商业孵化器和战略联盟的网络组织的经验的同时,要发挥企业信息化的独特优势,以成本的相对收缩为基础形成企业无边界的扩张,而扩张的趋势应以知识和市场为指引,通过技术、知识或组织的变革,有效处理市场信息和充分利用市场知识,从而不断创新强化基于竞争的知识优势,最终企业的市场规模优势的体现就是国家知识优势的实现。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成长到一定规模实现信息化是自然的需求,而对于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他们会在解决具体难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改变,渐渐领悟到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的瓶颈。但是无论是中小企业领导信息化意识的提高,it人才的充实,还是信息系统带来的企业效益的显露,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因为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所以在制定企业信息化规划时,就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全面系统,又要有所侧重,在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引导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的逐步整合,先建立起企业间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再逐步建立起以行业为基础,以典型企业为示范,汇集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最终达到实施电子商务的目标。
参考资料:
1.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
2.游文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的思考[j],商业研究,(3)
3.申林,走出信息化的陷阱[j],企业研究,2003(1)
内容摘要:在全球经济趋向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内容及目前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政府和企业合力,以达到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步伐。
信息化革命正在打破并重组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并促使其由物质型向信息型经济转变。并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工业化的进程就会怠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从当前来讲,先行一步的企业常会成为赢家,而那些不能及时做出应对的企业,即使幸免被淘汰,也只能被挤到低增长的经营领域中分得残羹冷炙。
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它包括着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
据国家对重点企业的调查分析,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协作不充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存在地区不平衡,还较多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没有深入到企业的运行、管理各个环节。企业信息化投资不足和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是存在的两大难题。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认识问题
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方面比人做得更好。
高层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
有些条件较好的企业满足于眼前的状况,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效益,结果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见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高层领导不能用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急功近利,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
一部分管理人员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往往看重自己的主观认识,抱残守缺,不愿意主动分析吸收新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信息化对他们的地位构成巨大的威胁;积极倡导者由于传统习惯思维,继续沿用过时的管理思想或过时的管理手段,需要学习的不是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获得分析、决策信息的管理理念;专业技术人员正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变得越来越狭窄,面对在总体上缺乏协调和相互联系,系统在宏观上处于支离破碎的局面而影响了总体效益的现实,技术人员处于多种制约和局限性中不能自拔。
在组织的战略制订中产生两个极端:将信息系统视为组织的战略目标;将信息系统独立于组织战略之外
一方面,组织错误地将信息系统看成组织的战略目标。于是大量的时间、精力、对策花在如何使这一“目标”的大致完备,信息的投入变得越来越庞大,而组织并未获得实现公司战略要求的在保持规模和效益的前提下应对未来挑战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甚至于一些公司陷入了经营困境。
另一方面,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组织的管理战略之间出现诸多不协调的发展,产生单项应用多,而缺乏整体效益。虽然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实施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在单项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相反地构筑了无数个“信息孤岛”,没有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产生的却是巨大的负效益,使组织承受高额的风险代价。
实际上,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用来满足管理的需要,信息技术也将提高管理水平;从技术角度看,管理要纳入信息系统的规范运作,先进的管理思想不断融入信息系统中。
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实施中充满艰辛
实施一套信息系统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中小企业要实施信息化,同样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引进和留住高级it人才很困难,不易具备建立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组的.条件,缺乏完备的项目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没有管理顾问对项目进行监理,这些都是影响项目成功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不饱和应用
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无所不包的信息系统,但由于自身的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未得到利用。这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因为企业的盲目购买,而可能是因为供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或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问题则在于任何那些未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快速贬值状态或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重组落后
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进行的更高层次上的管理重组,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是注重设备上的投资和技术上的更新,而忽视了与此相应的管理模式方式上的转变,因而,并未取得投资回报,甚至出现负效益,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信息资源基础不能适应建设需要
有的企业信息资源基础不统一、不一致。信息采集渠道较单一,缺少灵活性,使得信息来源不够全面,传输渠道不够畅通,更难以对采集的信息加工处理,使得资源潜力无法充分发挥。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实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的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一方面减少企业的劳动力和管理等成本,为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竞争创造了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企业的技术和资本成本特征,使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竞争的新的壁垒。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信息化应用应纳入整个组织的战略范畴,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及其成果应用于信息系统,结合组织管理文化及思维方式,在组织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中,从组织的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和资源应用方面来推进信息化的实施。
其中,经济、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当前以及长远的任务是普及企业信息化意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培育企业信息人才。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助能器”,企业则是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源,只有二者合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达国家经验证明: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环境的改进和完善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
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研制、信息技术开发等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国家信息主干网,逐步消除部门间、地区间的网络分割壁垒、资源垄断和体制性障碍。